润滑脂滴点测定仪的使用流程需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,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仪器的安全性。以下是综合多个操作指南与标准试验方法的详细流程:
一、准备工作
1. 仪器检查与清洁
- 确认仪器外观无损坏,配件齐全(如油浴缸、温度计、滴点杯、搅拌电机等)。
- 清洁油浴缸和滴点杯,确保无残留物或油污,避免影响测试结果。
- 检查电源接地良好,防止漏电风险。
2. 样品制备
- 取适量润滑脂样品(通常1-2g),均匀填入标准滴点杯中,表面平整且无气泡。
- 若需排除杂质,可预先通过玻璃棒搅拌或过滤处理。
3. 介质选择与注入
- 根据测试需求选择合适的导热介质(如硅油、甘油等),注入油浴缸至距上沿15-20mm处,需考虑介质的热膨胀系数。
- 对于高热膨胀系数的介质(如甲基硅油),液面需预留更高空间。
二、仪器安装与参数设置
1. 组件装配
- 将油浴缸固定于仪器,插入温度计并固定,确保其球部与滴点杯内温度计位置对应。
- 将装有样品的滴点杯与温度计组合件放入试管中,软木塞固定温度计,使其侵入标记与橡胶塞下缘齐平。
2. 加热系统连接
- 接通电源(AC220V),插入加热管和搅拌电机插头。
- 初始电压调节旋钮逆时针归零,避免突然升温。
3. 温控参数设定
- 设置升温速率(通常5-10°C/分钟)及目标温度范围(如比预期滴点低17℃开始缓慢升温)。
- 全自动仪器可直接输入参数,手动型需通过电压调节控制升温速度。
三、加热与测试过程
1. 分阶段升温
- 快速预热阶段:初始电压调至70V以下,避免介质过热。随着油温升高,逐步提高电压至稳定范围(普通介质70-100V,甲基硅油70-150V)。
- 控温阶段:当油浴温度接近预期滴点时,降低加热速率至1-1.5°C/分钟,维持油浴与样品温差在1-2°C内。
2. 滴点监测
- 观察润滑脂状态,当其从滴点杯孔溢出或沿玻璃棒滴落时,立即记录此时温度。
- 全自动仪器通过传感器自动识别滴落并停止加热,手动型需人工判读。
3. 安全注意事项
- 避免接触高温油浴,防止烫伤。
- 若介质膨胀溢出,用吸管及时移除,严禁直接用手触碰。
四、结果记录与仪器维护
1. 数据记录
- 滴点温度需精确至1°C,并记录升温速率、样品量等信息。
- 保存电子报告或纸质文档,供后续分析对比。
2. 仪器清洁
- 关闭电源后拔除插头,待仪器冷却后清理油浴缸和滴点杯。
- 定期校准温度计和温控系统,确保符合ASTM D566或ISO 2176标准。
3. 故障处理
- 温度异常时检查传感器校准状态。
- 加热不均或介质泄漏需联系专业人员维修,勿自行拆卸。
五、注意事项
1. 样品要求
- 样品需均匀且无气泡,避免分层或杂质干扰。
- 测试前需恢复至室温,防止初始温度偏差。
2. 环境控制
- 实验室需通风良好,避免气流干扰升温过程。
- 外界温度波动可能影响油浴稳定性,建议恒温环境操作。
3. 操作规范
- 严格按标准(如ASTM D566)执行,确保重复性。
- 禁止随意调整升温速率,否则可能导致滴点偏差。